清明节手抄报内容资料及版面设计

时间:2022-07-13 17:17:34 清明手抄报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清明节手抄报内容资料及版面设计

  清明节又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大节日,关于清明节的活动和习俗大家知多少呢?下面由yjbys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明节手抄报内容资料及版面设计,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清明节手抄报内容资料及版面设计

  清明节手抄报版面设计图

  清明节手抄报版面设计图1

  【清明节手抄报内容资料】

  “清明”从何而来?

  1,清明节本真的自然属性

  据《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而《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这说明了清明是我们的气候物候转变中的一个独特时机。

  事实证明也如此:清明节气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花开鸟鸣,草长莺飞,春光明媚,万物生机勃勃,古传农谚“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说明清明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清明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初认识大自然的一个智慧结晶,是几千年中国农业社会基本的文化积淀。

  这样看来,清明真心是一个很美好的、让人欢心雀跃的节日啊,难怪我们古人在清明会有踏青、放风筝等很多好玩的娱乐活动。

  清明节手抄报版面设计图2

  2,清明节丰富的文化内涵

  事实上,清明节最初作为普通节气,并没有扫墓祭祖的文化内涵。而之所以发展成为一个节日,就不得不提到民间曾经的第一大祭日——寒食节了。

  原来是寒食节的扫墓祭祖转移到了清明节。

  寒食节的由来,民间盛传是为了纪念历史人物介子推。

  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割下自己腿上的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后来这种传统逐渐流传下来,这就是“四海共寒食,千秋为一人”的寒食节的来源。

  唐初,在清明前一两日的寒食节便有扫墓祭祖的习俗。《通典》上记载了唐玄宗的谕令:“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

  说明统治者为了发展弘扬孝道,而准许人们上坟扫墓。

  那么,出了什么问题,让寒食节的扫墓祭祖转移到了清明节呢?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孙正国告诉我们有三个原因:

  一是老百姓在寒食节祭祖同时也有踏青宴饮、射柳、放风筝、荡秋千等娱乐活动,引起了统治者不满:怎么能在祭祖扫墓之日欢快淋漓地郊游呢?

  二是在唐代时,祭祖时烧纸钱的习俗也已流传,但这和寒食节的“禁火”之俗是矛盾的。

  第三个原因是我们文化自古讲究天人合一,宋朝时统治者有意取消唐朝的寒食节,并把寒食节相关的习俗移到清明。因为清明本身是春暖花开、柳绿花红、万象更新的季节,这个时候人心本来是向上、蓬勃发展、适应万物生长规律的。

  所以,人们对于清明内涵的理解是不能仅仅局限于寒食节的扫墓祭祖的。

  原来,能不能欢乐地过清明节,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但在我们后代已经习以为常,就莫知所然了。

  3,到了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清明?

  记得我们小时候,老师让我们清明节去给烈士扫墓,纪念那些为国家捐躯的仁人志士,感念我们今日的幸福生活。这是在以往孝道传家的基础上,又添加上了国家的内涵。

  而到如今,清明节已经成为了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2008年起,清明节与端午节、中秋节一样被列为国家法定假日,形成了一个小长假。

  这些都在呼唤人们对清明节越来越重视。

  特别是对于我们今天,随着传统大家族被小家庭取而代之,家庭祭祀和年轻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当农业化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文化传统受到西洋节日猛烈冲击、越来越淡泊的时候,我们身处其中的人们,是否正要开始一个认祖归宗、寻回文化传统的回归呢?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踏青插柳,蹴鞠风筝……“国与家共祭,哀与乐并存",清明节最具自然天性又最有人文情怀,说不定这就是清明节千百年来在我们心中永存诗意化的原因吧。

  那么现在了解了清明的`意义,您是否准备认真过好清明,让我们的文化传统代代相传呢?

  清明节有哪些传统习俗?

  扫墓祭祖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清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也一直流传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更重要的是:

  清明祭祖,其核心内涵是家族孝道的传承,向已逝的祖先亲人送上思念与敬意,我们并不是真的相信去世的人还有知觉而能感受到我们的情意,而更多的是传承中华民族的孝道传统,并最终把对逝者的怀念转化为对生者的关怀,所以祭奠死去的人是为了对活着的人产生更大的意义。

  我们通过祭祀,强化自己与死者的感情联结,更加去认识自己的人生职责和使命;通过祭礼认识我们每个人的位置和角色,重构合理的人间秩序;通过祭悼来反省人生的终极归宿,来确立我们新的人生态度和价值。

  怀念完已故的先人,更提醒我们要好好珍惜陪伴身边的亲人。对逝去亲人的最好纪念,就是带着已故亲人的爱生活得更加幸福快乐。新土旧痕,掩埋的只是音容笑貌,却掩埋不了亲情、往事与爱。趁着我们身边的亲人还在,多回到他们身边去看看,趁着时光好好珍惜。

  所以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哪里仅仅是死者的祭祀呢?而是同样达到了改造生者、重塑此世的效果。因此,带上我们的孩子去扫墓,则是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环境,让他们知道感受文化传统、知晓感恩、进行死亡教育,也是认识家族传承的好契机。

  踏青春游

  白居易在《春游》诗中说,“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

  近代俞长源《里门杂咏》有言:“城郊今日行人满,半是游春半上坟。”

  宋代词人柳永笔下的《木兰花慢》写道:“乍疏雨,洗清明。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盈盈,斗草踏青。”

  杨祚杰《广陵小唱·踏青游》诗云:“春光媚,结伴作郊游,菜圃铺金桃蕊艳,麦畦翻浪柳丝柔”。“清明前后,春景正丽,桃红似火,绿柳如烟,麦青菜黄,蝶嬉蜂闹。每逢休沐之日,士女相邀郊游,名曰‘踏青’。”

  这说明:清明,正是春回大地,踏青赏花、享受盎然春意的好时节。人们乃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乡野山间游乐一番,怡乐融融。

  清明节,家长们尤其要带着孩子走进自然,切实感受大自然的美和生命力,从“天人合一”的养生意义上来说,就是让人体也顺着天地气息的改变而多运动,促进身体阳气的增长。因此,带孩子认识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带他们一起玩丰富多彩的游戏运动,比如放风筝、荡秋千、植树等,这不仅可以让孩子了解到清明节的习俗,还可以给孩子们一片春天的气息、一个强身健体的机会和全家同乐的游戏时光。

  插柳植树

  “忽见家家插杨柳,始知今日是清明。”

  “闲门插柳柳丝轻,忽听儿童笑语声。 ”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

  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不过在今天看来,随意折取柳枝,损害树木,是不宜提倡的。

  而同时,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是最高的,成长最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荡秋千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千秋万寿”祝词的忌讳,改之为秋千。到了唐宋时期,逐渐成为女子嬉戏玩耍的游戏。有诗为证:“阳春女儿笑语喧,绿杨影里荡秋千,身轻裙薄凌空舞,疑是嫦娥下九天。”

  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放风筝

  “扬州好,胜日爱清明。白袷少年攀柳憩,绣鞋游女踏莎行,处处放风筝。”——清·黄惺庵《望江南百调》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因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其次,人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放风筝时,将自己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如今,风筝已经逐渐发展成我们今天很常见的郊游娱乐活动。

  蹴鞠足球

  “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这首诗《寒食城东即事》,描绘了人们在清明节纷纷走出户外,踢球、荡秋千,十分热闹的场景。“蹴鞠”是古代的足球。蹴鞠在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

  那么,我们现代不就正好可以玩足球吗?要不来一场热闹好玩的足球赛?

  牵钩拔河

  “牵钩”是古称,其实就是现代的拔河运动。

  据《景龙文馆记》:“唐中宗(李显)景龙四年清明节,帝幸梨园。命侍臣为拔河之戏,以麻絚两头系十余小索,每索数人执之。以挽六弱为输。时,七宰相、二附马为东朋,三相五将为西朋。仆射韦巨源,少师唐休因年老,随而踣(倒),久不能起,帝以笑为乐。”

  那么,您是否也可以组织一场家族游戏,号召一家老小齐上阵,来玩一场拔河比赛呢?

  可以想象:我们的古人在清明节,可真是会玩儿,竟然有这么多游戏。更别提各地还有其他的射柳、斗鸡、蚕花会等特色活动了。

  国外华人如何过清明节?

  美国华人

  清明时节,美国南加州华人历史学会每年都会举办活动纪念华裔先民,并呼吁华人不要忘记先民在加州开疆辟土的贡献。当地华人纷纷以不同方式进行每年一度的清明节纪念活动。

  在美国南加州的李先生,每年清明节都会带两个小孙女来墓地,用纸巾和清水仔细擦拭父母的墓碑,有时候他还会情不自禁地对孙女讲起老一辈移民的艰辛创业故事。李先生将清明节视为华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明节扫墓不仅是带孩子去祭拜过世的亲人,更是对下一代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生活在雅加达的廖先生,特意选择孩子没有课的周末祭祖,他们准备了香烛、纸钱和各种水果、糕点前来祭拜。一路上,廖先生不厌其烦地给孩子们讲解清明节的由来、传说、民间习俗,以加深孩子们对清明节的感知。

  印尼华人

  生活在印尼的华人一直延续着清明节祭祖扫墓的习俗。“百善孝为先”,在华人社会的价值观里,“孝”排在首位,扫墓祭祖就是一种孝道的表现。

  清明节前一个星期,印尼华人就开始买纸钱、蜡烛、花篮以及现代祭品如“金条”、“手机”等。去外地扫墓的人早早就预订了机票和船票。印尼华人表示,清明节很有意义,这期间不仅扫墓拜祭先人,缅怀先人的功德,也是兄弟姐妹团聚的日子,清明节习俗应该代代传承,尤其是现代社会更应该发扬孝道。

  华人多在百家姓宗祠祭拜先祖,自从各姓氏有了自家的宗亲会所宗祠,宗亲们便聚集在会所祭拜祖先。宗亲们通常是祭祖后共进午餐,敦睦宗谊。有的还利用这个机会向学习优秀的宗亲子弟颁发奖学金,体现了华人慎终追远,缅怀先人功德,勉励后辈努力学习、奋发图强的传统美德。一些地方在清明节期间,举办师生校友联欢会,加深彼此情谊。更多的华人是举家前往墓地给先人扫墓,或到寺庙进香祈福。

  新加坡华人

  每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的周末,在通往新加坡郊区坟场、骨灰瓮置所和庙宇的道路上,总会出现连绵不断的“车龙”和熙熙攘攘的人流。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华夏子孙一样,新加坡华人不会忘记在清明时节扫墓祭祖,“缅怀先人,慎终追远”。

  新加坡华人至今仍按照传统仪式扫墓。每逢清明时节,新加坡华人会举家出行,在亲人墓前摆上酒食果品和鲜花,燃起香烛,再将纸钱焚化,磕头行礼,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近20年新加坡华人兴起“回中国寻宗认祖、祭拜先人”的潮流。千里迢迢回中国祖籍地扫墓的原因只有一个:不能忘记祖先。

【清明节手抄报内容资料及版面设计】相关文章:

清明节手抄报内容资料及图片设计07-13

语文手抄报资料及内容06-23

清明节手抄报版面设计及内容07-13

校园法制手抄报资料及版面设计07-08

清明节手抄报版面设计图及内容资料07-13

清明节手抄报版面设计图及内容大全07-13

国庆手抄报内容简短及版面设计07-07

清明节手抄报版面设计07-13

庆元旦手抄报内容资料及图片设计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