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留学经验分享:印尼行纪

发布时间:2017-07-25 编辑:张莉

  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印度尼西亚留学经验分享,欢迎阅读查看。

  从厦门坐上飞机,跨越南海,马来西亚与赤道,5个小时我便来到了这个神秘而美丽的国度——印度尼西亚。说起印尼,大家可能第一个想起的地方便是美丽的巴厘岛,但是实际上印尼整个国家都非常美丽动人,西起苏门答腊岛,东至巴布亚岛,横跨两个大洲,一万七千多个岛屿如同一串珍珠点缀在在赤道的两旁。

  在开始这篇文章之前,先让我们简单地了解一下印度尼西亚的概况。印度尼西亚别名“千岛之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GDP占到了东盟国家GDP总和的40%,通用印尼语。说起印尼语,它跟它的近亲马来语非常的类似,除了科学技术等专业领域多有不同之外,这两种语言的日常用语的区别仅相当于汉语不同方言之间的差别。印尼语的语法相对于英语来讲非常非常的简单,既没有时态也没有格,跟它的近亲马来语更是大同小异,因此有兴趣的同学有空可以自己研究一下。关于语言的问题我还有一点感触,在本文的后半部分再进行陈述,这里先把语言的问题放在一边,先说一下我对印尼的整体印象。

  首先第一天到达首都雅加达的时候,因为飞机晚点了一小会儿,飞抵机场已经是半夜了。我拖着拉箱走出机场,在外面吹了一小会儿晚风,仅凭半夜的温度就能够大体上判断出,这里白天一定非常热。爪哇岛地处热带,多数地方白天温度最高可以达到三十几度,晚上也有二十多度。首都雅加达是全国基础设施最完善,发展程度最高的城市,也被一些华语报纸昵称为“雅京”。坐车穿梭在雅加达市中心,感觉跟北京CBD区别并不大,同样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

  在印尼我目前为止只呆过雅加达和泗水(印尼第二大城市)两个城市,虽然这两个城市城市规模分别为印尼前两位,但是只要实际看一看就会发现其实发展程度的差别非常大,而印尼的城乡差距感觉上就更大了。雅加达城市圈是世界上仅次于东京都市圈的第二大都市圈,大量人口的涌入自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其中每天最为困扰的便是交通堵塞。我在雅加达住了接近一个星期,曾经有两次亲自尝试了一下在雅京堵车的滋味。用当地朋友的话说,那不叫堵车,而是在马路上泊车。在出行高峰时段最快的方法便是乘坐摩的走小巷子,但是摩的的确不安全,所以并不推荐。雅加达的公共交通系统相对北京来讲非常局限。雅加达有城市快轨,但是覆盖范围非常的有限,公共交通最主要是市区的Busway。Busway实际上是一种公交车,但是走的是专用车道(与北京的用标线画出的公交车道不同,这里的是用石条跟其他车道直接隔开的),又有点类似于轨道交通。因为印尼人口绝大多数是穆斯林,所以根据民族和宗教习惯,Busway的车厢被分成前后两个部分,前面是女性区域,后面是男性区域。实际上女生站在哪里都可以,但是男性只能站在用玻璃分开的车厢的后半部分,上下车也只能经过后门(第一次坐的时候我因为不知道这种划分,误入女性区域被售票员训斥了一顿)。上下班高峰的时候,车厢里面非常非常的拥挤,小偷也特别的多。因此,如果来雅加达是游玩的话,最好还是坐出租车,但是因为雅京非常大,有时光打车就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印尼的出租车即使停着车计费器也是在慢慢地计费的,所以如果路上遇上堵车就……)。

  相对于首都雅加达来讲,泗水市就普通了许多。泗水市位于爪哇岛的东端,是东爪哇省的省会,同时也是印尼海军最重要的军事港口之一。因为世界闻名的著名旅游胜地巴厘岛就在爪哇岛的东边,因此从这里坐飞机去巴厘岛非常的方便,总费用折合人民币只有150元左右。泗水市华裔较多,许多是祖辈就来往于印尼做生意,并定居在这里。泗水的印尼文名字是Surabaya,音为“苏腊巴亚”,据说正是当地的华人为她起了“泗水”这样一个有着中国气息的名字。

  走在泗水的大街上,随处可见的是爪哇风格的当地建筑。在泗水没有太多的现代都市风格的高楼大厦,就连市政府大楼也是当地风格。泗水人平时出行最主要是骑摩托车,因此除了市区主干道之外,别的道路都没有设置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如果想在这里散散步的话就非常困扰,因为随时都有摩托车在你身边呼啸而过。泗水的物价相较于雅加达更低,尤其是食品。吃差不多的东西其价格大体相当于北京价格的三分之一左右。

  因为当地的居民绝大部分是穆斯林,所以清真寺和小型的礼拜堂随处可见,每到一日五功的时间,整个泗水市都会响起念诵经文的声音。刚来的时候有些不习惯,因为穆斯林的一日五功有一次是在凌晨4点钟,经常会被念诵经文的声音吵醒,但是现在习惯了也就感觉比较自然了。但是相对于中东的穆斯林来讲,这里对于教众的约束并不是那么严格。在这里男人可以吸烟,女子可以穿裙子(但是长度一般到脚踝左右),而女子赤着脚穿拖鞋上街也是随处可见的,甚至还有许多不戴头巾,装扮和非穆斯林妇女一样的。当然除了婚礼之外的正式场合上述行为是不允许的。而至于婚礼,当地爪哇族人不论宗教,都按照爪哇的传统习俗来进行,穿上传统的爪哇服装,再进行许多传统的仪式。在中爪哇和东爪哇,类似的爪哇文化影响还有很多。例如当地人之间平时交流时会说爪哇语(跟印尼语完全不同的另一门语言),而去当地的传统市场跟卖家讨价还价也需要懂一点点爪哇语。在这里,能看到传统的爪哇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完美融合。当地人的礼仪大概沿袭了当地的爪哇传统,其中的尊敬师长,谦虚平和的特点又与汉文化中的一些点较为类似。当地人的性格总是不紧不慢的,有时虽然我不太理解他们行事的慢悠悠的习惯,但是这毕竟也是当地文化的一个部分。

  印尼在经济政策和政治制度上,很多点都是直接借鉴于西方国家。而印尼是一个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国家,制约其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就是基础设施。印尼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在爪哇岛,但是自然资源多数却集中在外岛,怎么把它们运过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由于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一些资源的运费成本甚至高于从邻国进口,由此导致的高成本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印尼经济的发展。近几年随着印尼的发展,大量人口从外岛涌向爪哇岛寻求更好的生活机会,而几乎已经寸土寸金的爪哇岛能否可以承受,也是一个问题。而随着大量人口的涌入,也加剧了环境问题。当地居民的主食主要是稻米,而当地农民却有个不太好的习惯,就是在收获稻米的时候,把稻穗弄出来之后剩下的东西直接在地里放一把火烧掉。这个情形我曾经亲眼目睹过一次。一次坐火车的时候,火车经过一片农田,而农田里面燃着熊熊大火。刚开始以为是火灾,刚准备报警,而当地朋友告诉我不用紧张。这样的焚烧当然造成了烟雾滚滚,但是好在是旱季,烟雾一会儿就散去了。

  再说一下当地人民的生活。印尼人民有一项权利,叫做“自由生存权”(Bebas Hidup)。如果在在每一天的生活之中,就体现为印尼人可以自由在路边以及其他公共场合摆摊。这一点在国内多有限制,但是在印尼却可以称得上是当地民间生活的一部分。因为大型的购物商场不是每一个普通的印尼民众都能够负担得起,所以很多当地的居民日常的购物活动都在这里进行。这里的摊贩一般在一些固定的地方集中摆摊,甚至每个摊贩的地方都是固定的,如果你熟识其中的某个,可以在固定的地点找到。每个清晨以及傍晚,摊贩们都会来到这里,就如同一个个集市一般。这里卖的大多数都是一些土特产品,物美价廉,其中的当地小吃摊子更是受欢迎。曾经有一位当地朋友说,印尼最正宗的当地小吃就在地摊上,虽然不卫生,但是尝尝不一样的风味毕竟也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情。

  印尼的摊贩几乎在全国各地都有,无处不在。而这些摊贩的存在的确大大地方便了生活,同时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保留。在学校上课时,老师便向我们介绍当地的历史悠久的各色小吃和传统服饰,并叮嘱我们可以下课之后就去那里转一转。其实我们有时思考一些事情时会有思维惯性,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够像肯德基那样进行大型商业化运作之后推广到全世界,而在这些由摊贩组成的集市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传统服饰和小吃得到了最完好的保留。甚至有一些摊子的前面都有摊主的字号。而且听一位当地朋友的介绍,允许这些摊贩的存在对于改善中下层人民的生活有着很大的意义。如果拿中国国内的小康标准来衡量印尼人民的话,可以发现其实他们当中还有不少人过着贫困的生活,而通过摆摊的方式,起码可以缓解他们生活上的压力。当然问题也有很多,首先就是环境问题。这里以早市为例,早市大多是鲜货市,多数摊贩都会来贩卖蔬菜水果,鸡鸭鱼鹅等生鲜产品,每一次日上三竿集市散去的时候,地上都会留下大量的垃圾,这样就给环卫方面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当然也不是所有的痕迹都能清理掉,这样也影响了市容。再者就是,在路边的集市往往会很大地影响到交通。我第一次逛当地的集市的时候,路边的摊贩完完全全把整条马路都挤占掉了,如果想要通过就只能扶着车子从摊贩之间穿行,汽车就只能绕路而行。甚至连雅加达市中心总统府旁边的国家纪念碑也是可以摆摊的。虽然当地人并不以为然,但是我个人觉得像国家纪念碑那种庄严的地方,还是保持一种肃穆庄重的气氛比较好。

  对于一个印尼人来讲,他最自豪的事情也许就是把自己的祖国从西端到东端,壮美山河一一数遍。丛林、海洋、海滩、稻田、都市,沿着赤道,众多美景数不胜数。在每一个黄昏,顺着夕阳,都能够感受到一种温暖,而伴着虔诚的祈祷声,蓦然发现,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是那么迷人,让人流连忘返。这里,是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留学经验分享:印尼行纪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