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留学札记一

发布时间:2017-06-02 编辑:颖瑜

  印度留学不算大热,但是也有一些同学想了解,根据大家的需求小编整理了一些印度留学生的札记分享给大家,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札记(一)  

从留印至今,时间的车轮飞速运转,近十个年头一晃而过。中国的方方面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GDP上升至全球第二位,离世界第一咫尺之遥,“赶英超美”将成为活生生的现实,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口号和目标。而同为文明古国的印度,无论从新闻报导、网络图片,还是新近留印归来者的道听途说,给人的感觉一切依旧。印度近几年的所谓经济高速增长并没有出现了另一个“中国奇迹”。尽管西方媒体经常吹捧这个全球最大的民主国家,国内少数研究印度的精英也在鼓噪龙象共舞,但在世界舞台上翩翩起舞的至今还是中国。印度这只亚洲巨象踱着缓慢的步伐,依然行进在追赶现代化的漫漫征途中。

  当年的公派留学给了我一个亲密接触印度的机会。365天在印度的点点滴滴,即使已过去八年,还依然历历在目。这段难以忘怀的岁月早已纂刻在我的生命年轮里。

  一波三折的留学之路

  按理说公派留学要省心一些,因为有留学基金委负责打理一切通关手续。同一批申请赴越南、缅甸留学的同事已经启程,而我音信全无,内心开始焦躁不安起来。不得已经常骚扰一下留学基金委。基金委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让人肃然起敬,每次答复的语气内容几乎一致,信还没收到,原因不详。为弄清原因,我亲自出马,打电话到印度驻华使馆。话筒另一端的答案是一盆冷水,将好不容易打通电话的兴奋瞬间化为乌有。一切的努力都已使尽,眼看去印度留学即将成为泡影。

  还沉浸在失望情绪之中的一个下午,留学基金委来电话了,“邀请函已到,速来北京”。接完电话后的感觉使我想起一句广告词,“incredible India”,不可思议的印度。更不可思议的是当我拿到邀请函时,信上并没有注明学校报到的具体时间,而是“as soon as possible”(尽快)。就是这句看似简单明了的“as soon as possible”,让我在印度的初期吃尽了苦头。

  正所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本以为苦尽甘来,未来将是一路坦途,殊不知苦难才刚刚开始。到印度六小时的直飞航程不经意间变成了两天一夜的多国之旅。当时从北京飞印度的航班需要在上海浦东机场转机。到上海时,浦东机场大雾,飞机被迫转降虹桥机场。上海飞德里航班就没等我们摆渡过来就匆忙起飞。遵照邀请函尽快到达的指示,我选择了当天从上海飞新加坡,再由新加坡抵达新德里。

  这次转机让没出过国门的我大开眼界。新加坡不愧是资本主义世界的首善之区,樟宜国际机场的现代化程度之高令人叹为观止。候机大厅除卫生间外的每个角落都铺设华丽的地毯,透着一股冷艳高贵的气息,现代化的设施更是应有尽有。新加坡警察也让人印象深刻,武装到牙齿,装备之精良、服饰之精美比香港阿Sir有过之而无不及。与新加坡机场相比,印度新德里机场不堪一提,任何一个国内机场都可以甩它好几条大街。

  就这一现象尼赫鲁大学中文系前主任叶老师给出的解释是“cultural shock”(文化震撼),意即文明程度的落差悬殊。两者差距之巨大的确令人震撼。新德里机场杂乱无章、破旧不堪,沙包堆成的简易工事随处可见。工事内的军警荷枪实弹、虎视眈眈,一副如临大敌的样子。让刚下飞机的我不由产生一种异样的感觉。两天的时间仿佛跨越了两个时代,从风景这边独好的和平年代一下进入了战争年代。

  由于飞机的延误,约好来机场接机的人无功而返。好歹有语言上的优势,加上同行的中国人当中有位来接机的印度女同事。印度底层的老百姓就是比那些接受西方教育、满口英文的官员实在。这种主观认知后来在留学印度的一年里不断地被各种事实认证。这位年青的印度女子古道热肠,不忍看到友邦人士流落街头,顶着烈日,耐着高温,陪我穿梭于机场的各个办事机构,帮我打听中国驻印使馆的电话。

  五月的新德里已是酷暑,风吹到脸上都是热辣辣的。学过印地语的都知道,这种热风就是所谓的“Lu”。看着那位印度女子汗透衣裳,内心真是有些不忍和感动。功夫不负苦心人,在无数次尝试之后,终于打通了中国驻印使馆的电话。数小时之后,使馆的一名工作人员出现在我的视野里。多年之后,那位使馆同志的名字早已忘却,也记不住那位印度女士的名字,但他和她的面孔还依稀在脑海晃动。中国人也好,印度人也罢,生活中的很多普通人其实都会有一颗助人为乐的心。人心渐冷的当下,印度机场的这一幕,时常让我感受到人性中的那一丝温暖。

  初识尼赫鲁大学

  在去尼大的路上,我和使馆的同志一边闲聊,一边望着窗外的景色,感觉时光似乎在倒流。路两边的房子,两旁种的树,很像故乡70年代末的样子。机场的道路也如出一辙,一条窄窄的简易柏油公路,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印度从90年代开始进行经济改革,十多年的成果就是现在这样子?就连躺在路边的神牛似乎也没多少活气。

  尼大离机场不是很远,开车不到半小时就到了。当我第一眼看到尼大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大片莽苍苍的灌木丛中掩映着一堆不加修饰的红砖房子。在烈日的灼烧下,这些房子像极了遭废弃的、淹没在丛林中的考古遗址,迷漫着荒凉久远的气息。使馆同志语气肯定地说,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尼赫鲁大学。汽车绕着古老的围墙开了十多分钟,始终找不到大门,不得已从一处缺口开了进去。

  这些由红砖砌成的房子早该修缮一新,完全不像是一所世界著名大学的校舍。校园的马路不是很宽敞,叉路口还特别多,如同迷宫一般。经多方询问,再按指示图行进,车子走走停停,终于把我送到了当晚入住的AVARALY INTERNATIONAL GUEST HOUSE。事后知道,这个外表普通的GUESTHOUSE已经是尼大最好对外招待所了。当时我的心情是益发的悲凉。现实的印度与想象中的印度有如天壤之别。1947年就已独立的印度,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经济建设是如此的乏善可陈,就连最顶尖大学也是如此这般的破破烂烂。难怪当时的中国驻印武官阔别十年后重游尼大时,他的第一感觉就是想哭。十年的光阴,中国已大变,而尼大居然一成不变,怎不令那些对它有感情的人感到伤心。

  那么多年过去了,不知尼大是否还是原来的样子?是否也让我有想哭的感觉?逝去的不只是岁月,还有曾经的容颜。所以,一直到现在,每当在电视或文章看到国内的精英吹捧印度的经济成就,我的心底就会泛起一丝笑容。那些精英们是没去过印度呢,还是睁着眼睛说瞎话?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