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城之恋读后感

时间:2020-11-12 14:09:2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倾城之恋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倾城之恋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倾城之恋读后感

倾城之恋读后感1

  应届毕业生读后感网给你带来一篇读后感文章,供大家参考;

  对爱的极度渴望会衍生出对爱的极端怀疑。范柳原和白流苏其实都是看透世事的人,即便是看透,但骨子里对爱又存有侥幸,希望对方对自己是真心的,所以两个人不停地试探,总也放不下内心的不安全感。而在倾城的时刻,在这种外在的"极不安全”的客观环境下,却产生了对爱从未有过的“极安全”感,因为在这样的时刻,他们才感到真正拥有了对方,而且这种拥有和任何的外在条件无关。其实这两个人是“可怜”的,可怜两个同样渴望爱的人,却对对方的爱如此质疑。而且,这个极端的客观环境如果又恢复了正常,那种内心的不安全感会不会又卷土重来?那么,新的一轮拉锯战是不是又要上演?真的不可知。

  所以,喜剧的结局未必是真的喜剧,悲剧的结尾也未必是真的悲剧。喜剧往往蕴含悲剧的因子,平凡平淡的生活下能否不摧毁内心的爱,能否能延续彼此的真情,还是一个新的值得思索的课题。

倾城之恋读后感2

  少时读三毛的《倾城之恋》,叙述异国求学的东方少女,孤单清贫,寒日游东德,邂逅了与之一见钟情的英俊军官。一天之中见了两面,没有什么言语,而后重新天各一方,那份爱恋却缠绵悱恻,哀转久绝。古有孟女情恸倒长城,三毛笔下的女子却只能眼看着柏林墙坚矗如故。

  稍长,读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一样题目,完全不同的情节。都市里一对世俗男女,各怀心事走到一起,相互间喜欢着,却也算计着,笙歌里有爱也有欺;忽然炮火纷飞,墙倾城摧,俩人同舟共济,患难中结出真情,成就了一段长久姻缘。

  世间女子,哪个不希望自己邂逅轰轰烈烈、荡气回肠的爱情?也许使从小就期待白马王子有一日来将自己寻觅,一起经历浪漫与惊险的事件。“从此以后,他们过着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童话的结尾常如是说。渐渐成长,觉出自己的平凡,但仍然暗地里怀抱有关玻璃鞋的梦想。不要取笑她们想入非非,惨淡的生活,需要这支火柴的光亮来温暖;平凡的日子,也需要这些无伤大雅的小花饰来点缀。就好比我们在平静的湖边待久了,也会有意无意地往水面扔一块小石头,并观察由此展开的涟漪。倘若湖面突起噬人巨涛,所有幻想与闲情都会刹那间消失无踪,剩下的,也许是一位相貌平凡,不善言辞的人,但他有温暖的手掌,握着你的手,扶助你一步步走过困境。

  三毛的《倾城之恋》,流露的是青年女子欲排遣孤独冷寂的心情,渴念烟花般惊世又美丽的爱恋,刻骨,却无望,恰似午夜昙花。张爱玲的《倾城》,更贴近生活的本相,战乱使原本虚浮的联系在相依为命中生出了坚韧的根,之后长出的日子就是草一般的平淡,然,踏实。

  想起在电视上看到的一个男子,三十多岁,体格健壮,衣色整洁。他们的居住地已经因海啸而满目苍夷,遍地废墟。三分之一的居民在这次灾难中丧生,而许多人也从此下落不明,生死无讯。男子对着记者说,这十多天来他一直在寻找他的妻子,期间遇到还活着的人,就把他们带到救护站,但至今仍然没有妻子的下落。 “我想找到我的太太。”他用稳定的声音把这句话重复了一遍。十多天了,他已经执着地寻找了十多天,他在破碎的墙桓里翻找,在尸体堆中辨认,在荒凉的路上竭力搜寻那熟悉的身影,那是何等揪心的时日?可他并没有丧失理性和信心。从他的声音里我听出了渴望与坚执。

  忽然口干舌燥。默然自喟,假若这场海啸降临的是你所在的城市,除了亲人,还有谁来苦苦寻觅你?谁来夜夜抚问那渺小的灵魂?当死神的身影清晰起来的时候,人们身外的浮云也完全消散了,一切变得通透澄澈,只剩下内心里最真实也是最迫切的需要——因此也可以解释,伟大的爱情故事为何总伴随着死亡悲剧。

  倾城之时,你会是谁内心最深的惦念?……无法假设。

  也没有假设的必要。

  一座城市的倾覆,或可让人看清自己生存的实际需要与实际拥有,让人懂得选择和珍惜。可惜代价太大。有些男女轻易就将生命作为爱情的筹码,在我看来,未免自轻自贱。

  于是乎,就让自己长出一双慧眼吧,在芸芸众生中,与并不完美、却真正适合你的他相依相守,白头偕老。

倾城之恋读后感3

  她生活在旧年代的旧上海,用着老钟时间慢一个小时的旧式家族。兄长白四爷拉着跟不上生命的胡琴,三爷好赌又吝啬,四奶奶尖酸刻薄,就连生了她的母亲,能给她的也仅仅是幼年时慈善宽慰的少许记忆。

  而更荒凉的是,那些许温暖如今都给了未出嫁的七妹妹。白流苏的一生,仿佛注定只能是悲剧的一生。但那么让人惊异的是,尽管是这般孤立无援的境地里,她也能在镜子里端详出少许希望来。四爷胡琴里的忠孝节义,皆与她无关,她要给自己谋划出下半辈子的“出路”。

  范柳原出现了,他也许代表救赎,是把她拉出绝望生活的唯一希望,他也可能代表另一种屈就,他喜欢白流苏低着头,他既要坏女人的鲜艳动人,又要她懂得低头顺从。

  用现在的眼光看,他绝不是一个好归宿。但白流苏是特别的,她心中似乎有一口气逼着她用前途做出一场豪赌,“如果她赢了,她可以得到众人虎视眈眈的目的人物范柳原,出尽她心中这一口恶气”但如果输了,名声扫地,她只会过得更差。但香港之行,她愿意赌一把。

  我惊叹于她的抉择,因为仅凭她的能力,输并不难以预料。她在范柳原面前低到了尘埃里,她名声扫地的回了上海,又在范柳原的一封电报下再次别无选择来到香港,甚至成为了她的情妇。

  但她的命运又并不仅仅如此,香港的战火和沦陷最终还是成全了她,在战火的呼啸中她终于如愿得到了一个依靠,她终于靠得住她腔子里的这口气,靠得住身边躺着的这个人。似乎是倾城的,一座城市的沦陷仿佛终于成全了她,她是一场得以圆满收场的传奇。

  总有争论关于倾城之恋是悲剧还是喜剧,但我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白流苏是圆满的,她终于得到了一个可以依靠家,是一座城成全了她,是她的一场豪赌成全了她,而她不曾负一座城,更没有负了自己。

倾城之恋读后感4

  如果说“不吃醋的女人,多少有点病态”,那病态,也就成为人们心中渴望尝试饮鸩止渴的滋味。我倾慕上了倾城之恋里流苏的魅影,一个怀揣着家庭压抑痛苦的寡妇,选择了坚强的逃离,倚靠男人寻觅安顿之所。柳原曾经对流苏说:“有人善于说话,有的人善于笑,有的人善于管家,你是善于低头的。”是的,流苏善于低头,低到了尘埃里,那娇脆的轮廓,美的迷茫,却印在了我的心里,难以挥去。

  我不懂得一个无助的女人如何理直气壮的保持那份高姿态生活在充斥难堪、恶俗的现实世界,那份倔强太不真实了。“在这不可理解的世界里,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城市倾覆了”。所以赢得了倾城之恋。流苏是一个永不过时的女人,男人爱上了这种罗曼蒂克,女人也爱上了。

  那些年代,人容易成为牺牲品,尤其是女人。怕后世的人看得清醒,张爱玲勾勒了圆满的收场。真实的感受是,那完满的收场也难以封锁内心的寒,只是,这小小的故事或许使得年轻人的爱情观多了几分认真。

  我也渴望用浅薄的生命形式抵达深刻,但大抵女人终究愿意生活在理想的世界里,持有单纯可爱的。

倾城之恋读后感5

  经历了香港沦陷这样的一个背景,确实够得上倾城,故事中两个精明的男女主角的故事。文写于一九四三年九月,我没去考据张爱玲与胡兰成是发生在那个时间的,却总感觉这个故事中有他们的影子。柳原是有过妻子的,流苏一直所害怕的也是柳原不能与她结婚而只是想把她当成情人这样不伦不类的结果。胡兰成原也是有妻子的,而且还有个护士的小情人。总觉得流苏那许多的感受和心境都是张爱玲自己曾有过的。想起流苏还真是一个地道的旧上海的女子,精明的计划经营着自己的一身,矜持的计较着许多得失,而当感情来临的时候,再怎么精明都沦陷了,原先所计较的也顾不得了。张爱玲是仁慈的,她给了流苏一个好的称得上好的结局,也许这也是她自己所希望而得不到的结局,让它在流苏身上实现了。

  原来总觉得王安忆笔下的王琦瑶是地道的旧上海女子,现在才恍然,真正旧上海的女子也只有张爱玲才能塑造。王琦瑶比之流苏多了许多哲性少了许多女子该有的精明而显得虚假苍白。试想一个明白月满则亏水满则溢道理的女人又怎么会去参加上海小姐的竞选,会沦落成李主任的情妇,又怎么会与康明逊那样不记后果的疯狂,怎么会跟老克勒那么的荒唐。王琦瑶身上所体现的旧上海女子不是她的性格,是她在文革大跃进那种年代,也不忘记用蛋清敷手,召开沙龙,制作精致的西点下午茶,这样的小资是旧上海女子所特有的。而流苏那种小女子的精明,那种计较,那种对自己人生的经营,彻彻底底的一个旧上海女子的形象,那种聪明却又不大气的可爱,原先离婚是由于她受过新教育,计较名分是由于她还是出生在大家族的根蒂。

倾城之恋读后感6

  其实早就听说这本书了,其实我也早就看过了,但是似乎是第一次看它的时候年纪太小,无法读懂他们这种冲破了世俗的旷世之恋。

  最近闲来无聊,翻出来又看一遍,看完之后,总觉得心里有一种温情脉脉的感觉。范柳原跟白流苏的爱情,让我觉得,原来爱情竟是这样美好。或许他们原本都已不再相信爱情,他们也都没有精力再去承受爱情的失败,所以他们起初无法用婚姻去安定。但是为了跟相爱的人在一起,白流苏冲破了世俗,甘做范柳原的情人。

  在我印象中,印象最深刻的,是范柳原谈论到让白流苏跟他去马来西亚的森林去时说的话,他说:“我无法想象你穿着旗袍在森林里跑的样子,我也无法想象你不穿旗袍的样子。”白流苏跟旗袍是一体的,至少在范柳原心里是这样的。我也觉得穿旗袍的女人,很美。上海女人一直都是很精致的,讲究美,讲究格调,讲究文雅,但是在这些表面光华的背后,其实都是孤独的心。我想,张爱玲心里的爱情,应该是足够美好的,不然,怎么会有倾城之恋这样看似波澜不惊,但却如此震慑人心的爱情呢?

  我想白流苏应该就是张爱玲自己的写照吧,张爱玲一生孤寂,没能跟最爱的人在一起,她给了白流苏这样的归宿,也是自己心中对爱跟完美的婚姻的向往吧!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被人诵烂了的句子,但是在范柳原向白流苏诵出来时,还是感动得热泪盈眶。这么一个优雅地穿着旗袍的美丽上海女子,跟这么一个风度翩翩而又似乎倦怠了人世沧桑的男子,他们在炮火跟死亡的威胁中,终于明白,爱并不需要退却跟害怕,爱只需要好好珍惜,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

倾城之恋读后感7

  一直觉得张爱玲是个清冷的女子,用一双冷寂眼神看世间所有繁华热闹,写感情总是毫不留情地剥去种种温情的外表,直接暴露出人的本然,没有任何修饰。让人看了顿生悲凉。《白玫瑰与红玫瑰》中那段最为经典的话语“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就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短短几十字,就揭示一切男子真情下所有的本质。这个女子就是这样,将残忍的真话隐在自己淡淡的哀愁里不经意地说出来,让人分明感觉到悲哀却又拿她毫无办法。《心经》里父女之间的畸恋,《金锁记》中无爱的`曹七巧,扭曲的人性,疯狂的报复,一切让人感觉的都是冰冷的,人与人之间最为温暖的感情,也只不过是一种利益的表达,这种种,只是人的一种绝望的挣扎。

  而《倾城之恋》应该是张爱玲冰冷的笔下,唯一温暖而琐碎的爱情。可是这段情感的圆满又非常不幸地以一个大悲惨为前题为背景。那便是一个城市在战争中的陷落。其中生、死、离、别,都只在毫厘之间,只有片刻之差,所有的一切都拳在命运手里,故事里的男女主人公只是命运手中牵串拉扯的玩偶,比起外界的力量,他们的力量只是渺小,根本做不了主,他们能做的只是相爱,剩下的事,交给命运,而这一次,命运通过一场战争成全了他们。

  柳原看着白流苏道:“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那时候再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白流苏和范柳原这一对现实庸俗的男女,在战争的兵荒马乱之中被命运掷骰子般地掷到了一起,于“一刹那”体会到了“一对平凡的夫妻”之间的“一点真心”……看到范柳原在电话里对白流苏说“生死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时,不可抑制得哭了。这是一个爱情故事,却有别于时下的爱情故事,它没有那么强烈,没有那么多的甜言蜜语,它有的,更多的,是一种带着淡淡哀伤的压抑的与时代与命运相系的感情。

  小说中最经典的一句话,也是常常被人引用的,“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但终,一对自私的男女成就了一段俗世的真实的爱情。

  也是,这也是张爱玲内心所期许所向往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的。”也许爱情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做平凡的夫妻。“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正如她也曾经这样许愿。但终成空,只是镜花水月。

  她那样清高孤傲的女子,写尽人间风月把世情看得玲珑剔透,也逃不过情的劫难。有一种人本质上冷而清冽,如张爱玲。不轻易付出,一旦投入,就凝聚所有光华,烧得炙热璀灿,爱得千回百转。为了胡兰成,她说“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为了他,她原谅了他跟另一个女人一起,甚至生活费却仍然是她给的。于胡兰成的种种自私、劣迹,种种遭常人谴责处,而张爱玲仅仅一句说话:“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就将所有言语化为烟灰。为了爱情,她这样一个孤高的女子,也变得卑微,将自己低到尘埃里,只求一段平凡的爱情,但,她全身心的付出也终只换回满心神伤和黯然憔悴。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但这个曾经懂她的人,终让这朵开在尘埃里的花萎谢了。

倾城之恋读后感8

  些女子穿起华美的袍子,站在旧时光的影子里轻轻地画起一道浓眉。绿色和红色交错灯光,暗暗地洒落,幻美的生活之后,人去楼空。

  ——题记

  有人说,张爱玲小说的底色是:荒凉。

  她喜爱写那些旧上海的故事。红男绿女,他们以为生活会变得很好,于是做着凄苦的事情。慢慢的,时刻只是成为了一种虚幻,女生开始习惯把眉毛浓黑,涂上朱红的唇膏,深色的胭脂,以为那样,就能够把眼泪掩藏。

  读张爱玲的小说,就像在听一个很近很灵动的故事,她自己是说,我的作品,旧派的人看了觉得还简单,但是嫌它不够舒服;新派的人看了觉得还有些意思,但是嫌它不够严肃。她总是喜爱在作品里提到胡琴,只是某一也许只出场一次的人物,在某个角落嘶哑嘶哑地拉着它,在某个需要他的时候。就像故事的调子,没有什么起伏,却是两个相爱的人慢慢地靠近或者慢慢地疏远,回到人本身的寂寞,然后又回到模式化的生活中。

  张爱玲以前说过:回忆总是令人惆怅的,过去的完美只会使人感到一切都已经完了,而过去的烦恼,只会使人再度烦恼。记得我在看《半生缘》的时候,故事的开始就是,“……日子过得真快,尤其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载都好象是指顾间的事。但是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能够是一生一世……”她的小说总是一份感情从不能自己到慢慢沉淀的过程,让人觉得有些微微的苦涩,而其实那些人还在我们的生活中,他们只是更换了名字,却重复着相同的故事。

  荒凉是正因繁华之后的落空,正如寂寞的女子内心总是一片为开垦荒芜,而张爱玲正是把它拿捏得很恰当。我们总听见人们称赞她有才华而不是伟大,大概也正正因她只是把故事讲给爱听的人。正因张爱玲也说过,生活是一件华美的袍子,爬满了虱子。因此她的小说女主角总是穿着不一样的旗袍出场,也暗示她们隐隐相同人生和命运,外表的美丽内心的空虚。她的作品总是看上去很华丽却是很安静的调子在讲述一个很普通的故事,读完之后才会恍然,原来张爱玲是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个女子。

  泛黄的照片中,那个女子很安静地望向远方或者只是平静地看着。原来所谓的才华也但是是比平常人更多一份恬静,更多一些对命运的追问。喜爱在小说里开始把眼泪掩藏,慢慢的,眼泪就像手里的沙子,慢慢地滑落,然后是肆无忌惮的崩溃。我们就被她轻易地被带回到旧时光中,或许快乐或许悲伤。

  爱上张爱玲的文字,如同倾城之恋,只是那一刹那的时刻。而她的故事,正如一首安静悠长的歌,不会落空,正因任何时候都需要这样一首歌。不一样的人,唱出不一样的味道。

  也正如李碧华所说,文坛寂寞得恐怖,只出一位这样的女子。

倾城之恋读后感9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流苏并不觉得她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点。她只是笑盈盈地站起身来,将蚊烟香盘踢到桌子底下去”。

  ——《倾城之恋》

  这是在这篇文章甚至说在张爱玲的所有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仿佛有无尽的宿命在里面,是不是只有在这样的一种无奈的情况下,白流苏与范柳原的爱情才有她们的安身立命的地方呢?这种相依相偎是不是又是真正的爱情呢?也许爱情在他们之间,更像一场游戏,两个人的交易。

  流苏是一个坚强的女子,在压抑,畸形的生活环境里,选择了出逃。她大胆地顶着众人的唾弃与前夫离婚,这是她的勇气。可同时,她始终是一个在经济上柔弱、无助的女子,逃离的方式只能是依靠男人来寻找自己的栖息之地,于是她必须妥协。现实与性格间的矛盾,让她不得不学会算计。不幸的命运让她学会保护自己,却又让她这份简单、真挚的情感徘徊在疑虑、猜忌、金钱、责任、虚荣之上了。但这又怎能怪她呢?她承认柳原是可爱的,给了她美妙的刺激,但是她跟他的目的究竟是经济上的安全。说到柳原,他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也许或者说一定,他曾经只是把流苏看作是那很多个里面的一个,新鲜过后,各拍两散,责任不需要,爱情只是调剂,而流苏也自然知道这一点,“炸死了你,党建工作总结我的故事就该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着呢!”流苏的心中,自然是知道柳原的,她也明白只有这场关于这个城市的劫难才成全了她们。战争带来的是残缺,可为流苏和柳原带来的却是一场“圆满”。偶然的倾城,让他们抛却了所有,让他们从捉迷藏式的精明走到冲破一切的结合——流苏得了名份,辞职信范文柳原也甘愿担起了责任。战争让人变得真实。死亡下,忽然感觉瞬间的变化即是烟消云散、阴阳相隔,容不得你有半点犹疑,因为生死只在顷刻,金钱、权利、美色等等都不重要了,能抓住的只有现在,只有身边尚存气息的他(她)。

  “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原是这样的选择。

  范柳原到最后一刻也还是清醒的,“现在你可该相信了:‘死生契阔’,我们自己哪做得了主?……”一个善于低头的女人,也许终会成为一个安分的妻。让他在劳累和放纵之余有一个去处。男人的归宿最终只是一个女人。

  喜欢小说中的一段话:“流苏到了这个地步,反而懊悔她有柳原在身旁,一个人仿佛有了两个身体,也就蒙了双重危险。一颗子弹打不中她,还许打中他。他若是死了,若是残废了,她的处境更是不堪设想。她若是受了伤,为了怕拖累他,也只有横了心求死。就是死了,也没有孤身一个人死得干净爽利。她料着柳原也是这般想。别的她不知道,在这一刹那,她只有他,他也只有她。”

倾城之恋读后感10

  这是一个简单,或许还略显庸俗的故事。不过,这个故事的确“动听且近人情”。也许因为是发生在那个距离遥远,风雨飘摇的年代,也就冠上了一个倾城之恋的称号。一个婚姻失败,以美貌为唯一赌注的女人,最后竟能嫁给黄金单身汉范柳原。范柳原是谁?纵情声色,颇有手段的迫使白流苏来到香港——一封电报:"乞来港。船票已由通济隆办妥。"寥寥几字,挥之即来,招之即去。不过白流苏也并非爱情至上主义,结婚对她来说不过是换取一张长期饭票的手段。白流苏她很现实,她在乎物质,在乎结果,她期待以结婚收尾。而范柳原只享受爱情的过程——“他思索了一会,又烦躁起来,向她说道:"我自己也不懂得我自己,可是我要你懂得我!我要你懂得我!"

  到目前为止,这是还只是两个精明的人之间的试探,如果故事只到这里,那就真的再平凡不过,甚至会以悲剧结尾。

  可是,当淡蓝的天幕被扯成一条一条,在寒风中簌簌飘动。风里同时飘着无数剪断了的神经的尖端——香港突然陷落了。

  于是这个故事又重新开始,范柳原重新回来找她了,就像之前他对白流苏说的那样"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侯在这堵墙根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

  他们最终结婚了。

  “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他们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仅仅是一刹那的彻底的谅解,然而这一刹那够他们在一起和谐地活个十年八年。”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白流苏。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

  香港如果没有陷落,他们就不会结婚。但香港陷落了,也不代表他们是因为真正相爱而选择结婚的。

  就像张爱玲自己说的那样,范柳原依然是那个范柳原,那个玩世不恭,寻求精神寄托,对婚姻疑惑的范柳原。白流苏依然是那个为传统道德束缚,与现实妥协,心灵上空虚的白流苏。不过是被一场偶然事件成就,在一个非常的时期结合,两个搭伙过日子的人,仅此而已。

【倾城之恋读后感】相关文章:

《倾城之恋》读后感400字11-19

《倾城之恋》2000字读后感01-05

倾城之恋 张爱玲语录08-18

《倾城之恋》读后感范文2000字01-01

倾城之恋张爱玲 语录精选08-18

张爱玲倾城之恋经典语句11-02

《倾城之恋》经典语录整理11-15

倾城之恋张爱玲经典语录08-09

张爱玲 《倾城之恋》经典语录08-19

倾城之恋读书笔记800字11-19